菜单
媒体报道 Mediareport

设备管理人员要明确工作目的和掌握正确的手段方法

发表日期:2020-05-27   文章编辑:索蓝云  

  在企业生产链条中,设备管理人员常被调侃为“救火队员”“台账管理员”——他们每天忙碌于故障报修、工单跟进、档案整理,却鲜少被问及“你的核心目标是什么?”“这些工作如何支撑企业效益?”。这种“重执行、轻目标”的状态,导致许多设备管理人员陷入“越忙越乱”的困境:

  • 设备故障反复发生,却不知如何从根源解决;

  • 维修成本居高不下,但不清楚优化方向;

  • 生产部门抱怨设备效率低,却无法用数据证明改进价值。

  明确工作目的+掌握正确方法,是设备管理人员从“事务型”向“价值型”转型的关键。本文将结合岗位特性,拆解设备管理人员的核心目的与实操手段,助力其找准定位、提升效能。

  一、明确工作目的:从“做了什么”到“为什么做”

  设备管理人员的工作目的,本质是通过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,为企业创造隐性价值。具体可拆解为四大核心目标(需结合企业阶段调整优先级):

  1. 保障设备“健康运行”:支撑生产连续性

  这是设备管理基础的目的。设备管理人员需确保设备始终处于“可随时启动、稳定运行”状态,避免因设备故障导致产线停机、订单延误。

  • 关键指标:设备综合效率(OEE)≥85%、故障停机时间≤计划生产时间的5%;

  • 典型场景:某汽车零部件厂设备管理人员通过预防性维护,将关键设备月均停机时间从20小时降至5小时,保障了客户订单100%交付。

  2. 降低设备“持有成本”:提升资源利用率

  设备是企业的重要资产,管理人员需通过优化维护策略、减少浪费,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。

  • 关键指标:维修费用率(维修成本/产值)≤3%、备件库存周转率≥4次/年;

  • 典型场景:某电子制造厂设备管理人员通过分析备件消耗规律,将安全库存从“经验值”调整为“数据驱动值”,年节约仓储成本超20万元。

  3. 推动设备“效率升级”:挖掘生产潜力

  设备不仅是“成本中心”,更是“效率引擎”。管理人员需通过优化参数、减少损耗,提升设备产出能力。

  • 关键指标:设备单位时间产能(如注塑机每小时成型数)提升5%-10%、产品不良率因设备问题下降30%;

  • 典型场景:某食品厂设备管理人员通过校准包装机参数,将单包耗时从8秒缩短至7秒,日产能提升12%。

  4. 筑牢设备“安全防线”:守护生产红线

  设备安全是企业底线,管理人员需通过规范操作、隐患排查,杜绝因设备问题引发的安全事故。

  • 关键指标:设备安全事故率≤0.1次/年、特种设备年检合格率100%;

  • 典型场景:某化工企业设备管理人员通过建立“设备安全隐患分级台账”,全年提前发现并处理5起泄漏风险,实现“零安全事故”。

  二、掌握正确手段:从“经验驱动”到“方法赋能”

  明确目的后,需通过科学手段将目标落地。设备管理人员需重点掌握以下四大方法:

  1. 标准化流程:让“做什么、怎么做”有章可循

  • 建立“设备管理SOP”:覆盖设备从“安装-调试-运行-维护-报废”全周期的操作标准,例如:

  • 安装阶段:明确“基础验收标准”“调试参数范围”;

  • 运行阶段:规定“日常点检表”“异常报警阈值”;

  • 维护阶段:制定“润滑周期表”“备件更换标准”;

  • 流程可视化:将SOP转化为流程图、操作卡片,张贴于设备旁或通过移动端展示(如某车间将“液压设备换油步骤”做成二维码,扫码即可学习)。

  价值:某机械制造厂实施后,新员工独立上岗时间从3个月缩短至1个月,操作不规范导致的故障下降50%。

  2. 数据化分析:用“事实”替代“感觉”

  • 关键数据采集:重点记录设备OEE、MTBF(平均无故障时间)、维修成本、备件消耗等核心指标;

  • 深度分析工具:

  • 帕累托图:定位高频故障(如“轴承磨损占比40%”);

  • 趋势图:观察故障频率与季节、设备运行时长的关联(如“夏季电机散热故障增加25%”);

  • 根因分析:通过鱼骨图拆解“人、机、料、法、环”影响因素(如“密封泄漏”可能因“材质不耐腐蚀”或“安装扭矩不足”);

  • 数据驱动改进:将分析结果转化为行动(如“将某设备润滑周期从3个月缩短至2个月”)。

  价值:某能源企业设备管理人员通过数据分析,发现“锅炉管壁减薄”是因水质硬度超标,后续增加软化装置后,年维修费用下降40%。

  3. 全员协同:打破“单打独斗”的管理困局

  设备管理需跨部门协作,管理人员需扮演“枢纽”角色:

  • 与生产部门:定期沟通设备运行状态,提前告知“计划停机保养”时间,减少生产冲突;

  • 与维修团队:明确“故障响应时效”“维修质量标准”,避免“修而不”;

  • 与操作工人:通过培训教会其“日常点检”“小故障识别”,将隐患消灭在萌芽(如某车间推行“工人上报隐患奖励机制”,月均隐患发现量提升3倍)。

  价值:某汽车厂实施后,设备故障响应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30分钟,维修重复率下降35%。

  4. 持续改进:从“解决问题”到“预防问题”

  设备管理是“PDCA循环”的过程,需不断优化:

  • 定期复盘:每月召开“设备管理例会”,总结“故障TOP3”“改进成效”“待优化点”;

  • 知识沉淀:将高频故障的“现象-原因-解决方案”录入系统,形成“设备故障知识库”;

  • 对标提升:参考行业标杆(如“行业OEE均值88%”),设定改进目标(如“半年内提升至86%”)。

  价值:某装备制造企业通过持续改进,3年内设备OEE从70%提升至85%,成为行业效率标杆。

  三、典型案例:从“救火员”到“价值创造者”的转型

  某制造企业设备主管张工,曾因“每天忙于修设备”被生产部门抱怨。通过明确目的+掌握方法,他用1年时间实现转型:

  • 目的聚焦:将核心目标定为“降低关键设备故障率”(从月均8次降至3次);

  • 手段落地:

  • 标准化:编制《关键设备维护SOP》,明确“每日点检10项”“每月深度检测5项”;

  • 数据化:通过设备管理系统分析,发现“主轴磨损”是主因(占比60%);

  • 协同改进:联合采购部更换更高精度轴承,与生产部约定“主轴运行超500小时需停机保养”;

  • 成果:关键设备故障率下降62.5%,产线效率提升10%,张工从“修设备”转向“管设备”,被评为企业“年度价值贡献者”。

上一篇:设备管理之故障管理分析应用执行重点 下一篇:为什么设备故障率总降不下来?

相关新闻

免费注册,一起用“索蓝云”
花一套软件的钱,Hold住企业设备管理方方面面